招生工作
    研究生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电话:0773-3560693     

      网址:http://www.cs.gxnu.edu.cn/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院长寄语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和“厚德笃学,励新图强”的院训精神,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成为西部地区孕育计算机类人才的一片沃土。

       学院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含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以及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热诚欢迎有志求学、有志创新的青年学子加入我们!

       也诚挚欢迎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与我院联系,对用人单位提供的需求计划和单位情况介绍,我院将及时通过多种方式向应届毕业生发布,并积极组织学生应聘。我院竭诚欢迎用人单位来我院举办招聘活动,学院将予以积极配合!

      李先贤  教授


      一、学院特色

      1. 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由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的教师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人、广西“八桂学者”2名、“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1人(首批,全国共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人才30余人次,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成果突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 “本-硕-博”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软件工程(广西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西唯一计算机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具有完整的思政培养过程,是广西最早具备计算机类“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单位之一。


      1.  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唯一的计算机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研究团队、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广西区域多源数据集成与智能处理协同创新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同育人平台、广西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软件学院获批自治区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教学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术活动与交流


       学生竞赛获奖



       研究生实验室


      二、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是本院优势专业,是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于2014年招收本科生,于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不超过7年。本专业推行“教、学、练、赛、研一体化”多层次实践育人模式,目前拥有一支软件工程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已经形成了数据与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与可信技术、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以及领域软件工程等学科方向。  

       1、数据与软件工程技术:基于大型软件开发、运行与维护技术体系,重点解决软件系统对大规模、复杂数据的感知、识别、处理、分析、表示、推理、可视化中的科学问题;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知识工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数据应用软件设计与可视化等领域研究。特色体现在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关注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知识工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数据应用软件设计与可视化等领域研究。研究优势:形成了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张师超教授为引领的研究梯队,在大数据kNN分类模型、最优k值计算、属性选择方法等方面具有研究优势,研究成果“数据选择下分类的若干模型”获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新增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8项,建有大数据存储服务平台等设备支撑相关研究。

       2、软件服务与可信保障技术:研究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复杂软件系统的可信建模、系统的安全性验证与测试、分布式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和数据的安全技术,软件系统的模型检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等内容。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关注软件开发过程中基于严格数学理论的规范化的软件需求定义、设计、实现和验证的系统化方法;软件的建模、分析与验证;高可信软件开发方法和评估模型、软件测试、软件服务质量研究;从线性实时逻辑到时间自动机的构造方法与入侵检测方法等相关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和数据的安全技术,多媒体版权保护、软件系统的模型检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优势:形成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李先贤教授为引领的研究梯队,在数据安全和软件保障技术等方面有优势,新增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9项,面向区域与产业需求,取得多民族数据跨域聚合精准安全技术、基于区块链的农牧产业智慧服务平台等创新性成果,建有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安全能力平台等教研设备支撑相关研究。

       3、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基本原理基础上,研究大型复杂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形式化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关注对现实世界的分析,建立软件外部环境的结构模型、交互和故障行为模型,对构成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形式化分析与验证,开放及演化的人机物融合系统的需求建模、分析与验证,智能需求工程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支持。研究优势:形成以独秀学者李智教授为引领的学科队伍,在智能软件需求理论与方法、软件需求工具、自动协商软件方法、软件缺陷发现、软件安全与控制等方面有研究优势,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8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SE、TKDE、TR等国际权威期刊。

       4、领域软件工程:研究软件工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应用工程和工业软件等内容。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聚焦区域发展,面向多媒体数据、教育数据、各应用领域仿真等开展服务工程、软件服务质量等研究,包括人工智能、多媒体、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和视频分析等。研究优势:形成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朱晓峰教授为引领的研究梯队,在多媒体智能计算、生物信息识别、智能教育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等方面有研究优势,新增包括面上在内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情感智能识别、重症自动诊断和癌症驱动通路识别等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建有人工智能超算集群等设备支撑相关研究。

       就业情况:近五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126人,44.44%的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15.08%的毕业生在国企就业,13.49%的毕业生升学读博,24.6%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技术岗位就业。部分毕业生进入知名企业如深信服、电网、油田以及三大运营商、国有四大行等;或到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等从事科研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考取选调生或参军入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至2023年连续获得国赛铜奖的佳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在本学院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于1984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1996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14年获批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021年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学科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广西重点学科),于201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有优秀的师资团队、强有力的学科平台支撑及丰富的校企融合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于202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能为一流学科发展和拔尖学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本专业目前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网络与信息安全、图像处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多源数据挖掘理论和技术、关联模式挖掘理论和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图像哈希理论、图像检索技术、模糊理论及应用等研究课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1、数据挖掘及大数据处理:主要研究社会网络、排名推荐系统、商业智能、媒体分析检索系统、Web挖掘与搜索、生物信息、知识发现及软件实现技术、数据挖掘等;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大数据存储与智能管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数据知识工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大数据应用与可视化等领域研究。在大数据kNN分类模型、最优k值计算、属性选择方法等方面具有研究优势,研究成果“数据选择下分类的若干模型”获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在大规模数据分析与计算优化、海量数据存储与索引、数据分析挖掘等方面发表多篇高被引学术研究成果,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建有大数据存储服务平台等设备支撑相关研究。

       2、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主要围绕复杂网络安全性分析、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重点解决复杂系统数学建模、安全性度量与保障机制等基础性理论与技术问题;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多样数据安全融合、跨域数据隐私计算、分布式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和数据的安全技术,多媒体版权保护、教育区块链与智能处理等关键问题。在数据安全和软件保障技术等方面有优势,获得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多项,面向区域与产业需求,取得多民族数据跨域聚合精准安全技术、基于区块链的农牧产业智慧服务平台等创新性成果,建有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安全能力平台等教研设备支撑相关研究。

       3、图像处理与信息隐藏:研究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哈希、图像信息隐藏、图像内容保护、图像检索、图像分类、图像理解与识别等;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哈希、信息隐藏与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在多媒体、图像分析、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方面有优势,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等多项,相关学术成果发表TPAMI、TCSVT、TIM、CVPR、AAAI等顶级刊物或会议上。

       4、智能信息处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描述逻辑的常识库与领域知识库、词语相似度计算与Web文本自动分类、自动问答/出题/判卷系统、粗糙集理论、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处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面向智能教育、生物医学、智能农业等研究领域,在情感智能识别、重症自动诊断、癌症驱动通路识别、作物表型高通量采集等技术和方法上取得创新性成果,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等多项,相关学术成果发表TCSVT、KBS、TOMM、ESWA、EAAI等顶级刊物或会议上,建有人工智能超算集群等设备支撑相关研究。

       5、计算机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形式化方法、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逻辑演算、Agent理论与方法、认知模型、知识表示与推理、本体工程等。可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形式化语法及语义模型;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形式化验证、VLSI容错、模糊逻辑、博弈论、多智能体、故障诊断等研究领域。在形式化验证、智能主体及安全、VLSI容错、模糊逻辑、博弈论等方向有优势,建立模糊缺省推理系统、博弈模型来预测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妥善解决博弈悖论,在形式化验证、VLSI容错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多项,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TCAD、TASE、TAC等顶级学术期刊上。

       就业情况:近五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115人,24.35%的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13.91%的毕业生在国企就业,13.16%的毕业生升学读博。部分毕业生进入知名企业工作,如国有银行、趋势科技(中国)、慧咨环球(中国)、中海油等,或到空天信息研究院、气象局等重要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电子信息专业

       电子信息依托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于2018年获得博士点授予权,是广西一流学科。电子信息领域硕士有较宽的培养方向,包括软件开发方法与软件项目管理、数据挖掘与智能软件、可信软件与分布式系统安全、图像图形应用技术、嵌入式软件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主要培养方向如下:

       计算机技术主要是面向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软件、电子及自动化等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特别是,紧密结合新一代技术革命的需求,聚焦在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与信息融合等新兴研究方向上。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从事现代工业数字经济产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全面地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在数据处理相关领域从事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设计、管理和研发工作,成为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现代数字时代背景下,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的专业技能。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全面地掌握大数据相关领域(特别是工业大数据和智能计算方面)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科学的数据思维,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大数据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近年来,学院根据政府机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从学术研究和校企联合等方面发力培养电子信息相关领域或交叉领域的高级人才,成效显著。2022年获得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农牧产业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资助经费900万),致力于解决地域农牧业数据安全融合与可信流转;2023年获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发展专项“人力资源数智化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资助经费180万);以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面向八桂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的智能视觉理解关键技术研究”(资助经费100万),从地域需求出发形成独有的研究特色,承担了“面向物联网业务的区块链安全能力基础平台项目”(100万)、“核电应急系统区块链外委服务”(129万)、“面向AIoT平台的深度模型约简技术及应用系统研发”(60万)、“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电力调度技术研究”(60万)等多个横向项目,申请并授权相关发明专利多项,专利转化效果明显。

       就业情况:近五年,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239人,26.36%的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19.67%的毕业生在国企就业,9.62%的毕业生升学读博。部分毕业生进入知名企业工作,如腾讯、小米、科大讯飞、金山、三大运营商、央行、国有四大行、深信服、中海油等,或到航天电子设备研究所、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电网、铁路局等重要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 地址 :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育才路15号
    • 邮编:541004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