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依托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高水平学科平台,建成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汇聚了包括国家级人才、双聘院士及省部级高层次专家在内的教学与研究团队。近年来,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与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相关应用覆盖智慧教育、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领域,并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海外知名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持续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征途如虹,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专业在国内外权威排名中稳步上升,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增强。
一、学院历史
1984年9月,数学系首次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学生,是广西最早招收计算机类专业的系科之一。
1996年,数学系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1998年,学院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广西最早获得计算机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2006年2月,学校进行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将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建成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8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学院设置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年,学院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院获批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2013年,学院设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获得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批广西区域多源数据集成与智能处理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11月,成立软件学院,学院全称改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同育人平台获批为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
2018年,学院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9年,获批广西大数据智能与应用人才小高地。
2020年,学院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
2021年4月,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学院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2022年10月,软件学院获批自治区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2023年1月,软件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2023年3月,“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2023年10月,获批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4年1月,获批第二批广西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单位并在同年12月成为正式基地。
2024年4月,“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自治区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5年2月,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挂靠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二、办学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共有教职工94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学位教师57人,博士生导师35名(含兼职博士生导师),双聘院士2名,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广西八桂学者2名。具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人,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1人(首批,全国共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西八桂学者、广西杰青等省部级人才30人次。拥有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建成广西大数据智能与应用人才小高地、“多源数据处理与安全”“智能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泛北部湾区域性经济信息集成管理”等3个广西八桂学者研究团队、以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和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等科研创新团队。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含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软件工程在2024年软科排名进入前15%,位列第22名,人工智能方向在US News排名中位居全球第182位。4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贯彻OBE教育理念,将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个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术论坛、大学生创新基地、本研专业实验室、科技竞赛、专业技能认证为载体,拓展第一课堂教学,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引入希冀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网络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绿盟信息安全实训平台等计算机课程辅助实验支撑环境,多门核心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设有CCF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凤凰教育集团1+X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中高级)、“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多个专业能力认证点和赛点。近五年,学院本科生年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50余项,其中国家级30多项。近两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2篇、CCF推荐会议论文5篇,一名本科生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基金资助前往悉尼科技大学深造。
学院近五年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整体就业率达92%,其中研究生连续五年保持100%就业,本科生平均就业率突破90%。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就职于头部科技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包括腾讯、东软集团、奇安信,以及深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在国企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毕业生入职国有银行、重点科研院所及各级党政机关的比例逐年提升。本科生深造质量显著,近年考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例达35%,录取院校涵盖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研究生升学率持续突破达19.55%(位居全校第一),多人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电子信息类顶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澳大利亚ARC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五年,学院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研平台,新增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智能技术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三年评估获优秀等级。在科学研究方面,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6项,科研经费累计突破5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80多篇,其中SCI论文320篇(一区论文58篇,二区论文86篇),EI论文500多篇,先后有3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6件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3件;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院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应用于教育、农业、遥感、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大模型基础能力,研发师范生教学能力AI测评、精准思政学生画像系统、古籍文献知识服务双语平台、体艺学科教学测评系统等一批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研发产业数据可信流转与安全协同技术体系,支撑扬翔集团覆盖200万头生猪的智能养殖和溯源体系,以及广西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实现23.76万平方公里的遥感数据高效融合,开展全区违法用地精准整治,累计新增销售额超23.8亿元,新增利润超3.1亿元,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办第21届国际数字取证与水印研讨会(IWDW 2022),承办第十届先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国际学术会议(CBD 2022)和2024神经计算与应用国际会议(NCAA 2024)等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一批国外专家到校作学术报告,促进了学术合作交流。培养了多名国际学生,其中1名留学生获博士学位。学院领导赴越南访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工程技术大学、河内大学和河内师范大学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并与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工程技术大学就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联合科研攻关等议题签署合作意向书。“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实践”获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资助,面向海外学生和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培训活动,提高了国际影响力。(更新时间:2025年9月18日)

育才校区逸夫楼

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